Share
Suggest Edit
Back to Top
登山新手必看!規劃行程,先掌握這四大原則
  • Hikingbook 編輯部
  • {{ post.formattedUpdatedTime }}
  • 18513

登山新手必看!規劃行程,先掌握這四大原則

你知道怎麼規劃一個完整的登山行程嗎?網路上多到看不完的資料,又該怎麼篩選才好?不管是單日還是多日行程,跟著這系列文章一起做,你也能寫出自己的登山計劃書!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
登山前的規劃,絕對是整個登山環節中數一數二重要的。很多人可能知道規劃的重要性,卻不知道該如何著手;或是想自己嘗試寫計劃書,但不知道該包含哪些項目。這次的主題,就要來跟大家分享,如何規劃登山行程、並產出一份資訊充足的登山計劃書,快一起來看吧!


為什麼要規劃登山行程?


雖然大部分人出門都會規劃行程,但我們想強調的是,登山活動跟一般出去玩不同,必須搜集充分的資訊,並進行詳細的規劃,不能只有概略的安排,原因主要有三:


1. 做好準備,才能把風險降至最低:登山是具有風險的運動,在山上可能會發生各種意外狀況,唯有透過詳細的規劃,才能有效降低風險,確保自己與隊友的安全。


2. 確實做到有效的溝通:有了詳細規劃,才能讓一起上山的隊友,也對此次的登山行程有充分的了解,若有疑問也可事先提出,不會等到上山了才產生問題。有些人可能會想說「我只要跟著領隊走就好了」,但卻沒有考慮到,萬一自己走丟了、或是領隊發生什麼狀況,該如何安全下山?因此,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建立一個觀念——不管是不是領隊,都應該要學習規劃行程,才能真正確保自己在山上的安全。


危險共同體:登山隊伍的成員(尤其是朋友間自行相約的團體),在法律上認定為「危險共同體」,即:為達特定目的,組成之彼此信賴互助,並互負排除危難義務之團體,互為保證人地位,故有可能需為彼此負擔登山嚮導責任。萬一出意外的時候,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有法律上的責任,因此,對行程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。而具備規劃行程的能力,對行程的了解是絕對有幫助的。


此外,登山計劃也能讓留守人知道隊伍的預計行程,包括時程、路徑規劃,萬一有意外狀況,能第一時間聯繫搜救,並縮小搜救範圍,提高救援成功率。


3. 讓下次規劃更完善:下山後,可以比對登山計劃與實際行走的狀況,進行檢討,讓下次規劃可以更完善。


因此,不管是過夜行程還是當天往返的行程,都應該要做好規劃再出發!尤其是許多人會輕忽的當日行程,其實許多的迷路與山難事件,都是因為登山客輕忽了規劃的重要性才會發生,因此提醒大家千萬別偷懶囉!


規劃行程,從搜集登山資料開始


為了讓大家更好閱讀,這次的文章會先解釋怎麼搜集有參考價值的登山資料,下一篇則會帶大家實作登山計劃書的編寫,幫你完成自己的第一份登山計劃書。


開始規劃行程,第一件要做的事當然就是搜集資料了!不過,你是否曾經在找資料的時候,不知道怎樣的資料才是有用的、也不清楚哪些是要多留意的呢?其實,只要掌握下面的四個大方向,就可以搜集到真正有參考價值、可以幫助規劃行程的資料唷。


一、資料的分類

概括而言,登山資料可以分為「登山地圖」與「登山紀錄」,後者又可再細分為兩種:一種是包含行程時間的「紀錄」(像這篇「奇萊主北」就是一個包含時間資訊的範例),另一種是照片較多、但通常沒有寫出明確時間的「遊記」,許多部落格、網站、或是社群平台(臉書、IG 等)的登山紀錄都屬於這種。當然,有些遊記也會有詳細的時間資訊,自然就更有幫助。在搜集資料的時候,建議「紀錄」跟「遊記」都要找,這樣既可以推估行走所需的時間,也可以透過照片,了解實際的路況。


二、地圖資訊

地圖的種類很多,所包含的資訊量也不同,建議至少要包含以下資訊:

1. 地形(等高線):可以知道此行的爬升、下降狀況。

2. 中繼點(岔路口、山屋、地標等):有助於安排行程分段,在看別人的紀錄時也會比較有概念。

3. 座標:可知道路徑的地理位置。

4. 附近的路徑:有助於安排撤退或備案路線。


下圖的北大武山步道資訊,就是一個具備以上資訊的範例。(圖片來源:台灣山林悠遊網


【小技巧】想找臺灣熱門步道資訊嗎?現在在 Hikingbook 站內也可以直接搜尋到林務局的官方資料囉:點我



三、看登山紀錄的原則

在看登山紀錄的時候,記得掌握兩個原則:

1. 同時比較多份紀錄:紀錄不能只看一份,因為記錄者的體能或經驗未必跟自己相同,最好多找幾份比對不同人走的時間與狀況,才能正確推估自己需要的時間跟準備。此外,如果資料來源是個人部落格,也可以多看一下記錄者還走過哪些路線,來判斷他是怎樣的登山者(登山經驗與頻率、常走的路線類型等等),若是跟自己差距較大,則在參考這份紀錄時就應該要做多一點的調整。

2. 比對地圖閱讀:有時候紀錄只有文字,因此需要比對地圖來閱讀(所以地圖上有中繼點資訊是很重要的),才能比較有概念。


四、看登山紀錄,留意這六件事

看登山紀錄的時候,需要特別留意這六件事:


1. 路線圖

1) 活動區域範圍:了解行程的活動範圍,尤其是四周的道路或明顯的山徑。有概念後,萬一在山上迷路,才知道往哪個方位前進有機會脫困;或如果在登山途中需要緊急下徹,才能掌握正確的方向。

2) 登山口、中繼點、特別景觀、下山地點:有了這些必要資訊,才能正確安排行程的走法與預估時間。特別要注意的資訊是「下車後(開車或大眾運輸)如何到達登山口」,因為有些登山口並不明顯,需要搭配紀錄的照片或文字說明才比較好找。

3) 路線距離、方向、地形高低起伏:了解路線距離、前進的方向、地形起伏(陡上、陡下)、地形描述(是否有困難地形,如崩塌、碎石坡等),才能正確判斷路線困難度。

4) 叉路描述:需特別注意叉路資訊,避免走錯路,造成行程延誤或甚至迷路。

5) 水源、營地:對過夜行程尤其重要,會影響到路線安排及裝備、糧食的規劃。


2. 時間

1) 所參考之記錄是何時寫成的:需留意紀錄完成的時間,如果是太舊的紀錄不建議參考,因為路線有可能已經有很大的差異。

2) 到達各中繼點的所需時間:了解每一段需要的時間(如:從登山口走到第一個休息點的時間、從休息點走到山屋或營地的時間),以便對整個行程有所控制。

3) 季節、天氣:不同的季節,穿著跟裝備都會有差異,這部份也是要注意的。


3. 隊伍人數與男女比例:隊伍人數的多寡會影響行進的速度,通常行程時間會隨著人數變多而拉長。換句話說,若自己的隊伍人數與參考紀錄有較大差異,時間上的安排可能就要再調整。


4. 新手、老手比例:新手與老手的比例也會影響到行進的速度與行程的安排(如:新手較多,可能原本安排兩天的行程會變成三天),因此也要注意一下。


5. 交通方式:確認來回的交通方式,是否有大眾運輸、或是需要自行開車,以及是否有接駁相關的資訊。


6. 裝備、糧食清單:可參考他人的紀錄來調整自己的安排,過夜行程尤其需要。




相信看完這篇介紹,大家都更加了解怎麼找適合的登山資料囉!下一篇我們會跟大家說明,如何把你找到的資料,整合進你的登山計劃書,在行前做好完整、妥善的安排。馬上繼續看吧:點我


想要自己開始規劃了嗎?我們幫大家設計了一份通用的範本,馬上下載開始用吧!




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!


Explore Similar Topics

You may also like

Popular